
麻鸭为广东省湛江的吴川市特产之一。主产于鉴江出海口两岸水质肥沃的黄坡、吴阳、中山等地,以型体丰满、骨软肉嫩、质优味美的特点而深受群众欢迎。
折叠编辑本段微山麻鸭
麻鸭是全国四大名鸭之一,是微山湖区长期培育的优质畜禽,年产量达千万只。由于麻鸭长年放养在湖里,以食鲜活鱼虾、贝类及田螺为主,还有脆莲嫩菱等,所以它体大肉嫩,鲜嫩味美。用它加工做成的香酥鸭、荷香妙龄鸭已畅销国内外。微山麻鸭产地(或分布)山东省南四湖地区,即南阳湖、独山湖、昭阳湖和微山湖。 数量:存栏鸭50万只以上。
主要特性:小型蛋用麻鸭。体型较小。颈细长,前胸较小,后躯丰满,体躯似船形。羽毛颜色有红麻和青麻两种。母鸭毛色以红麻为多,颈羽及背部羽毛颜色相同,喙豆青色最多,黑灰色次之。公鸡红麻色最多,头颈乌绿色,发蓝色光泽。胫趾以桔红色为多,少数为桔黄色,爪黑色。初生重为42.3克,成年体重公鸭为2千克,母鸭为1.9千克。
麻鸭
麻鸭
折叠编辑本段缙云麻鸭
折叠品种特性
缙云麻鸭,是我国著名的蛋鸭地方品种。
折叠历史记载
缙云麻鸭是最早为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。它喜水、耐寒、合群,产蛋率高,繁殖力强。缙云麻 鸭,有悠久的历史,清代乾隆版《缙云县志》中就有记载。
折叠分布区域
缙云麻鸭
缙云麻鸭
缙云麻鸭属蛋用型鸭品种,包括Ⅰ系、Ⅱ系、青壳系3个品系。历史上中心产区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,分布遍及该县、省内的奉化、金华、丽水、温州、外省的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江苏、上海等地区。
折叠特点
体躯小而狭长,蛇头饱眼,嘴长而颈细,前身小,后躯大,臀部丰满下垂,行走时体躯呈45°角,体型结构匀称,紧凑结实,具有典型的蛋用型体型。
三个品系的外貌特征亦有所区别,其中Ⅰ系、青壳系鸭的外貌毛色基本相近,母鸭以褐色雀斑羽为主,腹部羽毛颜色较浅,喙呈灰黄色;胫、蹼呈棕黄(红)色;公鸭羽毛深褐色,头、颈及尾部羽毛呈墨绿色,有光泽,但青壳系公鸭的喙呈青色特征比较突出。Ⅱ系鸭外貌毛色较浅,母鸭以灰白色雀斑羽为主,腹部羽毛为白色,头颈部羽毛有一条带状棕色背线,喙灰黄色;胫、蹼呈桔黄(红)色;公鸭羽毛浅褐色,其中主翼羽、腹部、颈部下方羽毛为灰白色,颈部上方、尾部羽毛呈绿色。
麻鸭的主要传染性疫病有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,所以应于雏鸭1~2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预防这2种病的二联弱毒苗。
折叠编辑本段攸县麻鸭
攸县麻鸭产于湖南省攸县境内的米水和沙河流域一带,以网岭、鸭塘浦、丫江桥、大同桥、新市、高和、石羊塘等地为中心产区。曾远销广东、贵州、湖北、江西等省。攸县麻鸭是湖南著名的蛋鸭型地方品种。攸县麻鸭具有体型小、生长快、成熟旱、产蛋多的优点,是一个适应于稻田放牧饲养的蛋鸭品种。
家鸭
家鸭
折叠基本介绍
编辑
攸县饲养麻鸭历史悠久,经过长期实践,攸县人们在麻鸭选种、孵化和饲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。许多
攸县麻鸭
农户以养鸭为生,或开鸭店,销售雏鸭;或赶群鸭沿醴陵、株洲、湘潭、长沙一带游,就地销售;或到长沙、湘潭、汉寿、南县等地开设鸭店并传授技术。县境鸭塘铺、鸭店里等地名,均因孵鸭、养鸭而得名。
攸县麻鸭在国内享有盛誉。1981年7月,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《攸县麻鸭》科教片。1984年2月,攸县麻鸭又被列入湖南省地方良种,载入《湖南省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》。为了保护攸县麻鸭这一地方良种资源,提高品种纯度,攸县科委和畜牧、肉食、外贸等部门,1981年将新市、大同桥划为攸县麻鸭保护区,开展原种繁殖。1998~1999年,省畜牧局和县畜牧局共同开发攸县麻鸭规模开发技术,其成果被授予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折叠获得荣誉
编辑
享受"国宝"待遇
2007年,攸县麻鸭[1]、酃县白鹅日前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,开始享受"国保"待遇。据称,这2个良种家禽即日起将受到严格的挂牌保护。 根据规划,对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地方良种,农业部将给予充足的保种专项资金支持;株洲市2个省级良种保种场将升格为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保种场,其出口将严格控制,以确保优势基因不流失;2个品种的保护区不容外来品种"入侵",严防纯种血源混乱。
经农业部批准,株洲市2个地方良种已划定保护区域。攸县麻鸭保护区为网岭、鸭塘铺;酃县白鹅保护区为炎陵县十都乡。言及该市两个地方良种的优势基因,株洲市畜牧专家陈向阳如数家珍:攸县麻鸭成熟早、产蛋多;酃县白鹅体型虽小,但生长速度快,早熟易肥。
历经上千年的驯养和进化,本土家禽良种才拥有了独特的优势基因。但多年来,由于保种经费短缺、品改搞乱血缘等原因,纯血缘种群下降,导致保种艰难,一些优势基因面临消失的危险。2004年,株洲市畜牧部门促成攸县麻鸭、酃县白鹅进入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。去年,两个品种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,此次正式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