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殖性能:母猪初情期170~200日龄,适宜配种日龄220~240天,体重120千克以上。母猪总产仔数,初产8头以上,经产9头以上;21日龄窝重,初产35千克以上,经产40千克以上。
生长发育:达100千克体重的日龄180天以下,饲料转化率1:2.8以下,100千克体重时,活体背膘厚15毫米以下,眼肌面积30平方厘米以上。
胴体品质:100千克体重屠宰时,屠宰率70%以上,背膘厚18毫米以下,眼肌面积33平方厘米以上,后腿比例32%,瘦肉率62%以上。肉质优良,无灰白、柔软、渗水、暗黑、干硬等劣质肉。
项目
杜洛克猪 [3]
特点
窝均产仔总数(头)
10.2
适应性强
日增重快
饲料转化率高
IMF较高(2-5%)
后躯丰满、体长
窝均产活仔数(头)
9
平均初出生重/头(千克)
1.8
21日龄断奶重/头(千克)
7.84
30-100kg日增重(克)
925
达100kg时日龄(天)
148
100kg屠宰瘦肉率(%)
65.2
30-100kg饲料效率
2.4
杂交利用编辑
杜洛克猪引入我国各地用该猪为父本与地方猪种进行经济杂交。据浙江试验以杜洛克猪为父本与金华猪和龙尤乌猪杂交,杂交一代日增重分别为558和566克,每公斤增重耗消化能分别为48.02和39.77兆焦,90公斤体重时屠宰瘦肉率分别为49.02%和48%。据广东试验, 以杜洛克为第二父本与(长X蓝)杂交,杂交后代日增重622克,瘦肉率50.35% [4] 。
评价编辑
杜洛克猪属瘦肉型猪种, 引入我国经过多年驯化饲养,该猪体质结实,生活力强,放牧性好,生长快,瘦肉多,饲料利用率高,通过各地利用效果为我国商品瘦肉猪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,今后应继续利用 [4] 。
种猪的选择编辑
优良品种是高效养猪的前提条件,其优良特性的保持和提高,需要通过选种和纯种繁育来实现。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,所以必须重视种猪的选择。作为种猪,要求体质强健,性别特征明显,具有种用价值;不胖不瘦,八成膘情;无任何遗传疾患;公、母猪的条件要求略有不同。同时,还要不断淘汰不符合种用要求的种猪。
公猪的选择
1.公猪的选择 包括后备公猪和种公猪两个阶段的选择。后备公猪指的是从仔猪育成结束至初次配种前阶段的公猪。种公猪是已开始与母猪配种繁殖使用的公猪。公猪的好坏对猪群的影响很大。在本交的情况下,1头公猪1年可繁殖500~600头后代,如果采用人工授精,则1头公猪1年可繁殖仔猪可达3 000头以上。可见公猪在繁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要特别重视种公猪的选择。
(1)外形鉴定要求种公猪的头和颈较轻细,占身体的比例小,胸宽深,背宽平或稍弓起,腹部紧缩,不松弛下垂,体躯要长,腹部平直,后躯和臀部发达,肌肉丰满,骨骼粗壮,四肢右力。体格强健。符合本品种的基本特征
(2)繁殖功能 要求生殖器官的发育正常,睾丸发育良好,轮廓明显,左右大小一致,不允许有单睾、隐睾或阴囊疝,乳头不少于12个或各品种规定的最少乳头数,排列整齐均匀。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,精液质量优良,性欲良好,配种能力强。
(3)生长肥育与胴体性能生长速度、饲料利用率和背膘厚三个主要性状的选择标准因品种不同而异,但至少应达到本品种的标准。也可用这三个性状构成一个选择指数,根据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。背膘厚度、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是中等或高遗传力。后备阶段公猪应检测这些性状,并与标准体重(90千克或100千克)进行比较,来选择那些具有最高性能指数且身体结实的公猪。通常要求公猪生长快,一般瘦肉型公猪在20~90千克阶段的平均日增重要求700克以上,耗料省,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在3千克以下,背膘薄,90千克体重测量时,肩部、胸腰结合处及腰荐结合处三点平均膘厚20毫米以下。
淘汰标准
一般猪场种公猪的利用年限多在2----3年,种公猪的年淘汰率为33%~50%。具有以下缺陷的种公猪应予淘汰。
其一,性欲低、精液品质差、配种能力差的公猪。
其二,与配母猪分娩率低、产仔数少的公猪。
其三,患有肢蹄病或其他疾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,或体型太大的公猪。
其四,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。 [5]